近日,民政部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门印发通知,要求全面做好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。通知要求,各地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、村(居)委会、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,培育文明环保、简朴庄重的殡葬礼仪和治丧祭扫方式。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,广泛动员社会参与,推动文明节俭治丧、节地生态安葬、文明低碳祭扫。
传统祭扫中,焚烧纸钱、燃放鞭炮等习俗,看似延续了千年烟火,实则暗藏?;?。据统计,每年清明期间因祭扫引发的火灾占全年森林火灾的七成以上,无数青山化为焦土,生灵涂炭之痛令人扼腕。更遑论浓烟蔽日、纸灰漫天对生态环境的侵蚀。当一炷香火可能撕裂整幅生态画卷,当一串鞭炮可能惊碎鸟兽安宁,人们岂能任由旧俗凌驾于生命与自然之上?《左传》有言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真正的追思,不在烟熏火燎的形式,而在心诚意正的庄重。
移风易俗,需以文明火种点亮新章。一束白菊寄托哀思,一株松柏守护青山,一篇悼文穿越时空,这些新式祭扫不仅让情感表达更纯粹,更赋予清明“天人合一”的现代注解。党员干部带头简办丧事,社区组织集体公祭,学校开展红色教育,多方合力下,“轻烟淡酒寄长情”的文明范式正悄然成形。这不仅是习俗之变,更是对“民胞物与”传统智慧的当代诠释。
文明祭扫,当成为永续传承的文化自觉。清明不仅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,更是文明与野蛮的博弈。当人们在墓前以鲜花代替纸钱,以鞠躬取代跪拜,以追思会更新流水宴席,实则是将孝道从铺张浪费的泥潭中剥离,让哀思回归本真。
清明雨落,万物生长。当文明的清泉涤荡旧俗尘埃,当绿色的种子扎根文化土壤,我们终将见证,慎终追远的情怀,可以在不焚一纸、不燃一烛中愈发纯粹;天人合一的智慧,能够在敬畏自然、守护生态中永续传承。(来源:珠海特区报)